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聲明,支持將人民幣納入SDR,并將于11月30日提交IMF董事投票決定。一旦投票通過,就意味著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之后,中國將向世界打開資本賬戶開放的大門,世界各國將有機會投資于中國的金融市場。世界和中國都將因此面對一個機會與風險同時劇增的未來。
  SDR(Special Drawing Right),中文稱“特別提款權”,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(chuàng)新提出的一種“超主權貨幣”,用來補充原有儲備資產的不足。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所有的一種資金使用權利,屬于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的一部分,可以用于成員國貨幣當局之間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、國際清算銀行之間的交易和結算。作為SDR貨幣籃子中的一員,不僅每年可以從其他成員國中收取利息費用,更重要的是其代表了對該幣種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認可。
  目前SDR籃子中只有美元、歐元、英鎊和日元,其占比分別為41.9%、37.4%、11.3%和9.4%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,SDR作為超主權的重要儲備貨幣,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位置十分凸顯。中國自2009年開始推動人民幣加入SDR,目標之一是減少對發(fā)達國家貨幣的依賴。
  中國視人民幣國際化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(huán),并承諾這將從多個方面利好世界經濟。對中國自己而言,則有三個可能的好處。
  首先,是吸引更多資金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,并為中國的經濟發(fā)展提供資金支持,并倒逼中國金融機構和監(jiān)管部門提升基礎設施、人才培養(yǎng)方式和業(yè)務水平。資本賬戶開放后,中國可以更多地參與世界資本市場,有利于資源的全球配置。
  其次,短期內可能弱化人民幣的貶值預期,可以遏止最近兩年來資本流出的勢頭。中國可以借此契機進一步改革匯率,擴大匯率市場的波動幅度。這同時將迫使中國政府減少對人民幣匯率成本過高的直接干預措施,關注人民幣匯率預期的管理。
  第三,人民幣納入SDR籃子,中國推動“一帶一路”就有了一個有力的金融工具。如果周邊地區(qū)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融資的方式,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計價和結算的貨幣,中國就能有效地將資金和產能向外輸出。
  當然,挑戰(zhàn)將隨著機會而來。人民幣一旦成為SDR儲備貨幣,維持人民幣的靈活穩(wěn)定,將成為中國的國際義務。這可能會對中國引以為豪的政府調控構成新的考驗。如何在為全球提供流動性的同時保持幣值穩(wěn)定,對中國央行是巨大的挑戰(zhàn)。
  人民幣匯率加劇波動,對中國企業(yè)和金融機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。這也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不確定因素。
  就有人擔心人民幣國際化是“拔苗助長”,質疑人民幣國際化是受投機力量推動,乃至挑戰(zhàn)“以開放促改革”策略的合理性。其實,中國加入WTO的紅利是典型的以開放促改革,國內很多規(guī)則因此得以修訂,對內開放新局面得以打開。
 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,恰逢IMF每五年審查一次貨幣籃子,借此機會,很多改革更容易得到國內決策層的支持,同時也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,推動更加順利。人民幣國際化引致的改革可能包括:利率市場化、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、提升數據透明度(宣布采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)、建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(tǒng)(CIPS)等。這些改革的每一步,步伐都不算小。
  總之,人民幣加入SDR籃子,好處是明顯的,但是我們仍要防范可能的風險。所以,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化,又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的步伐作為配套,是謂“以開放促進改革”。